燕雀草,大家的植物园!

有关荷花的古诗词《子夜吴歌·夏歌》

有关荷花的古诗词《子夜吴歌·夏歌》
镜湖三百里,菡萏发荷花。五月西施采,人看隘若耶。回舟不待月,归去越王家。
子夜四时歌:《子夜歌》属乐府的吴声曲辞,分为“春歌”、“夏歌”、“秋歌”、“冬歌”。《唐书·乐志》说:“《子夜歌》者,晋曲也。晋有女子名子夜,造此声,声过哀苦。”因起于吴地,所以又名《子夜吴歌》。镜湖:一名鉴湖,在今浙江绍兴东南。菡(hàn)萏(dàn):荷花的别称。古人称未开的荷花为“菡萏”,即花苞。若耶(yē):若耶溪,在今浙江绍兴境内。溪旁旧有浣纱石古迹,相传西施浣纱于此,故又名“浣纱溪”。“回舟”句:指西施离去之速,就在回舟的时候,月亮尚未出来,就被带邀而去了。这是夸饰的修辞手法。越王:指越王勾践。
镜湖之大有三百余里,到处都开满了欲放的荷花。西施五月曾在此采莲,引得来观看的人挤满了若耶溪。西施回家不到一个月,便被选进了宫中。
六朝乐府的《清商曲·吴声歌曲》里有《子夜四时歌》,李白这组诗是沿用乐府旧题创作的新词,其创作的具体时间难以考证。
李白的《子夜四时歌四首》,每首六句,分咏春、夏、秋、冬四季。六朝乐府即有《子夜四时歌》,为李白所承,此体向作四句,内容多写女子思念情人的哀怨,作六句是李白的创造,尤具新意。
《夏歌》以写景起端:“镜湖三百里,菡萏发荷花。”广阔三百里的镜湖,在含着花苞的荷花吐发的时候,西施泛舟出现了,成为采莲人,但是她的艳丽和美名引起了轰动,“人看隘若耶”,人人争餐秀色,使宽阔的若耶溪变得狭隘了,著一“隘”字而传神,那种人潮汹涌、人舟填溪满岸的热闹场面,犹如呈现在读者眼前,将王维《西施咏》的“艳色天下重”的虚写,变成了轰动当地的如实描绘。这里又戛然而止,不再在西施身上着墨,而留下了很大的空间:勾践早已确定使用美人计来对付吴国,而西施的美艳倾倒众生,轰动当地,那么越国的君臣也不用去费力探访了,有了这位不二的美女人选之后,才“回舟不待月,归去越王家”。较之王维的“朝为越溪女,暮作吴宫妃”,语异而意同,王维的诗多了一重曲折,略去了勾践君臣实施美人计的过程;李白的诗实施了“截割”,割去了选作吴宫妃子的结果,同样地表现了“艳色天下重”的意义。这种截割,多了一些含蓄和暗示:既然是“归向越王家”,勾践同样也能留下这个美人,但他在“报吴”、“复仇”的目标下克制住了;而西施的入吴,却成为亡吴的原因之一。
西施采莲,在若耶溪里,不但有传说,而且合情理;至于泛舟三百镜湖之中,则是作者的想象了。但这一想象却有更改事实之嫌,因为如果是借镜湖湖水的清澈来表现西施“自鉴其美”,或者是借三百里的水程来表现拜倒西施的人的众多,那么下句“人看隘若耶”就显得多余了,这可能是李白百密一疏的笔误。
明代钟惺、谭元春《唐诗归》:“钟云:毕竟是唐绝句妙境,一毫不像晋宋。然求像,则非太白矣。”明代陆时雍《唐诗镜》:“有味外味。每结二语,馀情馀韵无穷。‘秋风吹不尽,总是玉关情’,此入感叹语意,非为万户砧声赋也。”明末清初王夫之《唐诗评选》:“前四句是天壤间生成好句,被太白拾得。”清代沈德潜《唐诗别裁》:“不言朝家之黩武,而言胡虏之未平、立言温厚。”清代沈德潜《说诗晬语》:“诗贵寄意,有言在此而意在彼者,李太白《子夜吴歌》本关情语,而乎冀罢征。”清代应时《李诗纬》:“(前)四句入神。”清代田同之《西圃诗说》:“余窃谓删去末二句作绝句,更觉浑含无尽。”清高宗敕编《唐宋诗醇》:“一气浑成,有删末二句作绝句者,不见此女贞心亮节,何以风世历俗。”
李白(701~762),字太白,号青莲居士。是屈原之后最具个性特色、最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,有“诗仙”之美誉,与杜甫并称“李杜”。其诗以抒情为主,表现出蔑视权贵的傲岸精神,对人民疾苦表示同情,又善于描绘自然景色,表达对祖国山河的热爱。诗风雄奇豪放,想像丰富,语言流转自然,音律和谐多变,善于从民间文艺和神话传说中吸取营养和素材,构成其特有的瑰玮绚烂的色彩,达到盛唐诗歌艺术的巅峰。存世诗文千余篇,有《李太白集》30卷。
1. 彭定求 等.全唐诗(上).上海:上海古籍出版社,1986:77-78;2. 葛景春.李白诗选.北京:中华书局,2005:326-329;3. 詹福瑞 等.李白诗全译.石家庄:河北人民出版社,1997:229-231;4. 裴 斐.李白诗歌赏析集.成都:巴蜀书社,1988:338-341;5. 周啸天 等.唐诗鉴赏辞典.上海:上海辞书出版社,1983:252-254;6. 詹 锳.李白全集校注汇释集评.天津:百花文艺出版社,1996:935-943;7. 夏征农 等.辞海(缩印本).上海:上海辞书出版社,2000:1525
Copyright © yanquecao.com All right reserved. 燕雀草 版权所有