基本信息
| 中文学名:山壳骨 | 拼音:shān ké gǔ | 
| 拉丁学名:Pseuderanthemum latifolium (Vahl) B. Hansen | |
| 别 称:小驳骨 | |
| 门:被子植物门 | 纲:双子叶植物纲 | 
| 目:管状花目 | 亚 目: | 
| 科:爵床科 | 亚科:爵床亚科 | 
| 族:爵床族 | 属:山壳骨属 | 
主要产地
| 广东、海南、广西、云南 | 
形态特征

| 山壳骨多年生草本或亚灌木,高30-50厘米。枝圆柱形,被柔毛。叶对生;叶柄长5毫米;叶片纸质;长圆形、披针形或线形,长3-11厘米,宽5-25毫米,先端渐尖,稀急尖,通常钝头,基部近急尖,全缘或稍呈浅波状,干时常背卷,两面无毛;侧脉6-12条,顶生穗状花序,长3-10厘米,各节有间距,下部各节相距1-2厘米,被短柔毛;苞片叶状,1-3对;萼5裂,裂片线形,长约5毫米;花冠淡红色或淡紫色,被柔毛,冠管长约3厘米,冠檐伸展,5裂,前裂片卵形或卵椭圆形,长12毫米,后裂片较小,长圆形,约1/4合生;发育雄蕊和不育雄蕊各2枚,后者极短,与前者花丝的基部合生。蒴果长椭圆形,长1.8厘米,被柔毛。种子4颗,花期6月。 | 
生长习性

| 山壳骨生于中海拔的林下或沟溪边。 | 
药用价值

| 山壳骨的根,味苦、微辛,性平。入心、肝经。化瘀消肿,止血。跌打损伤,骨折,外伤出血。 | 



