燕雀草,大家的植物园!

鬼针草

基本信息

中文学名:鬼针草拼音:guǐ zhēn cǎo
拉丁学名:
别 称:鬼钗草、鬼黄花、山东老鸦草、婆婆针、鬼骨针、盲肠草、跳虱草、豆渣菜、叉婆子、引线包、针包草、一把针、刺儿鬼、鬼蒺藜、乌藤菜、清胃草、跟人走、粘花衣、鬼菊、擂钻草、山虱母、粘身草、咸丰草、脱力草
门:被子植物门纲:双子叶植物纲
目:亚 目:
科:菊科亚科:
族:属:

形态特征

鬼针草
一年生草本,茎直立,高30-100厘米,钝四棱形,无毛或上部被极稀疏的柔毛,基部直径可达6毫米。茎下部叶较小,3裂或不分裂,通常在开花前枯萎,中部叶具长1.5-5厘米无翅的柄,三出,小叶3枚,很少为具5 (-7) 小叶的羽状复叶,两侧小叶椭圆形或卵状椭圆形,长2-4.5厘米,宽1.5-2.5厘米,先端锐尖,基部近圆形或阔楔形,有时偏斜,不对称,具短柄,边缘有锯齿、顶生小叶较大,长椭圆形或卵状长圆形,长3.5-7厘米,先端渐尖,基部渐狭或近圆形,具长1-2厘米的柄,边缘有锯齿,无毛或被极稀疏的短柔毛,上部叶小,3裂或不分裂,条状披针形。头状花序直径8-9毫米,有长1-6(果时长3-10) 厘米的花序梗。总苞基部被短柔毛,苞片7-8枚,条状匙形,上部稍宽,开花时长3-4毫米,果时长至5毫米,草质,边缘疏被短柔毛或几无毛,外层托片披针形,果时长5-6毫米,干膜质,背面褐色,具黄色边缘,内层较狭,条状披针形。 无舌状花,盘花筒状,长约4.5毫米,冠檐5齿裂。瘦果黑色,条形,略扁,具棱,长7-13毫米,宽约1毫米,上部具稀疏瘤状突起及刚毛,顶端芒刺3-4枚,长1.5-2.5毫米,具倒刺毛。茎直立,下部略带淡紫色,四棱形,无毛,或于上部的分枝上略具细毛。中、下部叶对生,长11~19厘米,2回羽状深裂,裂片披针形或卵状披针形,先端尖或渐尖,边缘具不规则的细尖齿或钝齿,两面略具短毛,有长柄;上部叶互生,较小,羽状分裂。头状花序直径约6~10毫米,有梗,长1.8~8.5厘米;总苞杯状,苞片线状椭圆形,先端尖或钝,被有细短毛;花托托片椭圆形,先端钝, 长4~12毫米,花杂性,边缘舌状花黄色,通常有1~3朵不发育;中央管状花黄色,两性,全育,长约4.5毫米, 裂片5枚;雄蕊5,聚药;雌蕊1,柱头2裂。瘦果长线形,体部长12~18毫米,宽约1毫米,具3~4棱, 有短毛;顶端冠毛芒状,3~4枚,长2~5毫米。花期8~9月。果期9~11月。

生长习性

鬼针草
生于海拔50-3100米的路边荒地、山坡及田间。

相关文化

鬼针草
《本草拾遗》:“主蛇及蜘蛛咬,杵碎敷之,亦杵绞汁服。”
《中国药植图鉴》:“煎服,治痢疾,咽喉仲痛,噎膈反胃,贲门痉挛及食道扩张等症。有解毒,止泻,解热功效。近用治盲肠炎。” 

药用价值

味苦;性微寒。归肝、肺、大肠经。 清热解毒;祛风除湿;活血消肿。 咽喉;肿痛;泄泻;痢疾;黄疸;肠痈;疔疮肿毒;蛇早咬伤;风湿痹痛;跌打损伤。
Copyright © yanquecao.com All right reserved. 燕雀草 版权所有