基本信息
| 中文学名:刺芋 | 拼音:cì yù | 
| 拉丁学名:Lasia spinosa (L.) Thwait. | |
| 别 称:刺过江、早茨菇、金茨菇、野茨菇、山茨菇、帕南、刺茨菇、簕芋、野簕芋、 竻水菇、水茨菇、簕菜薯、山连藕、簕地茹 | |
| 门:被子植物门 | 纲:单子叶植物纲 | 
| 目:天南星目 | 亚 目: | 
| 科:天南星科 | 亚科: | 
| 族:刺芋族 | 属:刺芋属 | 
主要产地
| 云南、广西、广东、台湾 | 
形态特征

| 刺芋多年生有刺常绿草本,茎具皮刺,叶形多变,表面绿色,背面淡绿且脉上疏生皮刺,花序柄长20-35厘米,佛焰苞长15-30厘米,肉穗花序圆柱形,浆果倒卵圆状。花期9月,果翌年2月成熟。 | 
生长习性

| 刺芋生于田边、沟旁、阴湿草丛、竹丛中。 | 
药用价值

| 刺芋幼叶可供蔬食。根茎药用,能消炎止痛、消食、健胃;可治淋巴结核、淋巴腺炎、胃炎、消化不良、毒蛇咬伤、跌打损伤、风湿关节炎。兽医用以治牛马劳伤,催膘。 | 



