燕雀草,大家的植物园!

首页 / 花卉 /  百合
百合

基本信息

中文学名:百合拼音:bǎi hé
拉丁学名:
别 称:强瞿、番韭、山丹、倒仙
门:被子植物门纲:单子叶植物纲
目:亚 目:
科:夹竹桃科亚科:
族:属:

形态特征

百合
百合多年生草本,株高70~150厘米。鳞茎球形,淡白色,先端常开放如莲座状,由多数肉质肥厚、卵匙形的鳞片聚合而成。 根分为肉质根和纤维状根两类。 肉质根称为“下盘根”,多达几十条,分布在45~50厘米深的土层中,吸收水分能力强, 隔年不枯死。纤维状根称“上盘根”,“不定根”,发生较迟,在地上茎抽生15天左右、苗高10厘米以上时开始发生。 形状纤细,数目多达180条,分布在土壤表层,有固定和支持地上茎的作用,亦有吸收养分的作用。每年与茎干同时枯死。有鳞茎和地上茎之分。 茎直立,圆柱形,常有紫色斑点,无毛,绿色。有的品种(如卷丹、沙紫百合)在地上茎的腋叶间能产生“珠芽”;有的在茎入土部分,茎节上可长出“籽球”。 珠芽和籽球均可用来繁殖。叶片总数可多于100张,互生,无柄,披针形至椭圆状披针形,全缘,叶脉弧形。有些品种的叶片直接插在土中,少数还会形成小鳞茎,并发育成新个体。 花大、多白色、漏斗形,单生于茎顶。蒴果长卵圆形,具钝棱。 种子多数,卵形,扁平。6月上旬现蕾,7月上旬始花,7月中旬盛花,7月下旬终花,果期7~10月。

生长习性

百合
喜凉爽,较耐寒。高温地区生长不良。喜干燥,怕水涝。 土壤湿度过高则引起鳞茎腐烂死亡。对土壤要求不严,但在土层深厚、肥沃疏松的砂质壤土中, 鳞茎色泽洁白、肉质较厚。粘重的土壤不宜栽培。根系粗壮发达,耐肥。

药用价值

百合
百合味甘、微苦,性微寒。归心、肺经。养阴润肺;清心安神。主阴虚久嗽;痰中带血;热病后期;余热未清,或情志不遂所致的虚烦惊悸、失眠多梦、精神恍惚;痈肿;湿疮[2

相关传说

百合的传说
传说古时一个国王与皇后有一百个儿子。国王的一个妃子,居心叵测,与外臣勾结并且离间国王和皇后的感情。国王经不住谣言,最终把皇后赶出了皇宫。奸妃和外 臣串通将国王软禁,并且发动政变。皇后得知后,通知了自己的一百个儿子。在儿子们的努力下,最终保住了国家。战争结束后,天上下起了雨,落在地上开出了洁白的花朵,人们根据百子合力救国的事件,为此花取名百合,意在赞美百子的美德。 三、相传在遥远的山崖上,长着一株美丽的百合花,还有住在那儿女的百合仙子,但只有缘人才可以看到它,如果心怀不轨的人想去摘它,走到山前,会发现那座山崖消失了,等到走远了,又发现百合依然立在山顶上。 百合已经在这座山上呆了近千年了,她希望有一天会有一个人真心待她的人来到,为此,她可以忍受无边的寂寞。 有一天,一个男孩听到这个传闻,历经千辛万苦找到这儿。还没进入山区,就闻到一股清香,让人精神一振,他还仿佛听到一阵银玲般的笑声。来到山顶,一株百合静静的长在那儿,微风拂过,打着旋,象是一个女孩在跳舞,这种情景无法用语言描述。男孩目瞪口呆,无法说出话来。这世间竟有这么美的花,看到它,仿佛看见了自己的梦中情人! 男孩在山坡上搭了一个草棚,可以每天看到百合。他给百合浇水,施肥,遮荫,一有时间,他就呆呆的望着百合,目光炽热的仿佛那是他的情人,他轻轻的抚摸着花瓣,象是在抚摸情人的面孔,整天对它喃喃的诉说自己的思念。 渐渐的百合见到他,会打着旋儿,风吹过,还会发出一阵笑声,象是高兴见到他。一天,百合的身边出现了一个美丽的白衣女孩,这就是传说的百合仙子,男孩的诚心感动了她。跟我走吧,男孩大喜,我会给你幸福的。百合用那双见过人世悲欢的明眸打亮着他,男孩的眼中没有一丝虚假,只有真诚和爱,也许他是可以信任的,我已经寂寞了很久了,可以去品味人间的喜乐了。 男孩说,让明月和山苍的见证,我对你的爱!男孩拥着百合说,我永远也不会离开你的,我会慢慢的陪你走遍天涯,会与你一同变老。百合只是依偎在他的怀里,觉得自己不再是一朵飘动不定的云。 第二天,百合与他离开自己生长的山崖,随身只带着那株百合。男孩把她带到一个客栈,你在这儿等我,我会回来接你的。百合等啊等啊,直到一个月后,听到外面有喜乐的声音。出门一看,男孩骑着马上,而身边的花骄里是他新娶的新娘。 只听一声脆响,百合手中的那盆花掉落在地,花瓣一片片的掉落,一阵风吹过,消失的无影无踪,百合的脸上布满了泪珠,这时天空中飘起了雨丝,街上的人看到百合的身影渐渐的淡了,有若云烟一样消失了!而男孩突然从马上摔下,不醒人事,医好后,可是除了说百合之外,什么也不会说了。 相传通往长着百合的山崖的路上,一夜之间,长满了荆刺,那上面开满了一朵朵蓝色的小花。听到时候这个传说的人想去找那个传说中的百合,可一接近小花,就会昏迷一日一夜,醒来后,会忘记自己来的目的。而传说中的百合和百合仙子也只成了传说!再也没人看见过后!
Copyright © yanquecao.com All right reserved. 燕雀草 版权所有